一条长线,把人引入纯真的至境 | 风筝趣话
2019-04-23 11:43:31

放风筝自古是中国人的一项传统习俗,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风筝最早是中国人农耕时期仿飞鸟发明的,起初并不叫风筝,且称谓不一,如风鹞、纸鸢、风鸢等。而“风筝”之名是后来五代时,一位名叫李邺的大臣在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而上,后在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内,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根据史载和民间传说,河东风筝最早诞生在四千多年前的舜帝农耕时期,因当时的农事需求而发明,系以藤条为骨架,以麻布蒙面,以鹞鹰为造型,栓线放飞,盘旋于农田上空,以驱赶害鸟侵食稷黍。

古代哲学家墨子曾“斫木为鹊,飞一日而败”,后传至工匠鲁班,以竹为骨架制成“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后又制木鸢以窥宋城。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围困项羽,命人制作一具大风筝,在大风筝上加上机关,响起了楚地之歌,曲调哀怨委婉使楚军不战而溃。后来,韩信又用风筝测量未央宫的距离。梁武帝一次被叛军围困于南京台城,简女献计做风筝,诏书藏于其上,传出城处,搬来援兵,得到解围。唐玄宗李隆基曾在山东蓬莱宫宜春院观看过八仙过海的风筝放飞活动。公元781年,唐代张伾,率军被围临洺,在情况危急之时,急制风筝数只放飞百余丈高,将令书送达援军,最终得以胜利。唐代末期,风筝进入宫廷,成为一种宫廷玩赏游戏,帝王还从民间调集高手制作风筝,以供帝王宫女娱乐。北宋画家张择端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清明城郊放飞风筝娱乐的情景。南北朝时,一位名叫黄头儿的侠客,曾手抓风筝,从高楼乘风而起,一跃宫墙,成功脱险。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所创作的杂剧《绯衣梦》对话中可见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画过《风鸢图》,其中每幅都随景悲歌一曲,组成一轴绚丽壮观的风筝画长卷。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生酷爱风筝,是一位著名的风筝专家。红楼梦第七十回,就详细描写了宝玉、黛玉及丫鬟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欢闹场景。在他撰写的专业工具书籍《南鹞北鸢考工记》里,就记载有许多的制作技巧,并配有题咏,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清末时皇帝妃子常以风筝解忧作乐,专有宫中匠人金福忠制作风筝供其赏玩。民国时期享有盛誉的北京哈氏风筝,工整细致,彩绘栩栩如生,多卖给梨园艺人们赏用。民国时期,天津魏氏风筝兼工带写,每只风筝都有特别的讲究和寓意,魏氏风筝曾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并荣获金奖。新中国成立后,魏氏曾将最珍贵的一只仙鹤风筝献给毛泽东主席,以表达对开国领袖的尊敬之情。

当代著名作家梁实秋,是个风筝迷,他从小喜爱风筝,从孩子时代到三四十岁,一直把风筝娱乐作为自己特殊的癖好,以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著名戏剧家陈白尘对风筝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中学的课余时间,他常常和同学们尽情玩赏。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风筝也有着特别的情感,正如他诗词中所赞美的那样,“风筝,把老翁变成儿童,一条长线,把人引入纯真的至境”。

(作者:李汝珍 邵春雷 编辑:陈雁冰 )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